包拯,人称包公,他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历史人物,又是戏剧舞台上的一个艺术典型。相信很多人是通过观看戏剧影视作品了解包公的。其实,真实的包公一点也不黑,额头上没有月牙,身边没有展护卫和公孙策,龙头铡虎头铡也没有,所以铡美案是假的,狸猫换太子也是假的,他并不能日断阳、夜断阴,也不是文曲星下凡,但是他是北宋名臣和清官,被老百姓尊称为包青天,这些都是真的。

1
为了解历史上的包公,重温包公文化 ,品味廉韵华章,五月五日我与桐城市老年大学摄影班师生一同赴肥东县包公故里文化园参观和采风。
肥东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吴楚要冲, 包公故里”美誉。包公故里文化园位于肥东县包公镇砚山脚下,这里是国内首个可互动可体验情景式包公文化旅游区,是合肥对外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

今年3月16日,投资近2亿元,占地面积约90亩、建筑面积约8750平方米的包公故里文化园正式开园。
沿着青色石板路走向园内的莲花广场,环望四周,亭台水榭、飞檐斗角、雕梁画栋、白墙黑瓦的屋舍有序散布在院落里,孝肃阁前挺立的青年包公像目视前方,威严庄重。
包公故里文化园包括包公故居、孝肃阁、包公书院、廉苑等部分。包公故居是包公出生地、成长地,展示出包公人生价值观和清廉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孝肃阁展示的是包公从政26年的历史,呈现一代名臣的宦学之梦、为官品格、为政哲学和惩治腐败的业绩。文化园突出了“廉政文化”,深度挖掘包公孝、廉、智、正、忠等优秀品质,集中展现了包公思想和包公文化。也就是说,以古朴的建筑,丰富的展陈,生动的故事,向世人展示了更加立体鲜明的包拯形象。
2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公元999年春,包拯诞生于今肥东县包公镇。北宋初年,包拯祖辈迁居庐州合肥东乡,耕读传家,渐成当地名门望族。父亲包令仪于24岁考中进士,在福建惠安、京城开封、应天府等多地任职,晚年致仕移家合肥城内居住。后父以子贵,追赠太保。
<一> 求学成长

小包拯自幼勤奋好学,聪颖稳重。少年时期,包拯随父宦游,足迹遍及南北。青年时代,到合肥城内投师深造,潜心研读儒家经典,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庐州知州刘筠的赏识,并收于门下,亲授学问。其立朝刚正、不避权贵、力排权幸的文人风骨和政治理想,对包拯的社会价值观有着重大的影响。包拯学业精进,名声渐显,成为庐州学子中远近闻名的佼佼者。
<二> 授官尽孝

天圣五年(1027年),29岁包拯高中甲科进士。朝廷任命他到江西做知县,因父母年迈恳辞不赴任,后改监和州(今安徽和县)税,又因父母留恋故土,不愿随往,遂毅然解官归养双亲。父母相继终老后,他筑屋于墓侧,庐守三年。10年后,正式出仕到安徽天长做了知县,这时包拯已经39岁了。
包拯以孝为本,不贪恋官位和荣华富贵,竭尽全力侍养双亲,得到朝野上下的肯定和推崇,成为天下孝子的榜样。

孝肃 是包拯做人的根本,也是包氏治家的核心思想。包拯不仅言传身教,还订立了世所罕见的以孝、廉为核心的《家训》。包家五世八夫人既是家规家训的优秀践行者,也是培育者和弘扬者。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下,包家后代子孙,以孝为本,恪守《家训》,身体力行,代代相传。

包拯次子包绶对嫡母董氏、生母孙氏极尽孝道,对寡嫂崔氏“以母礼待之”。出仕后,不论在何地任职,都能清苦守节,口碑甚佳。48岁病故时箱箧中除了任命书、著述外,仅剩四十六枚铜钱。
孙子包永年“了无遗蓄”,被评价为“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犹在也。”
<三> 履职佳绩
安徽天长古称“千秋县”,境内白塔河经常泛滥,丁役赋税繁重,时有蝗灾。
1037年包拯到任后,断积案,罚恶徒,修堤筑坝,治理川道,扩大农桑种植,特别是智断“牛舌案”,很快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在天长做知县三年期满后,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府。端州出产端砚天下闻名,一方好砚可换一座四合院,历任知府在每年进贡时都要索取十倍的数量,将其作为自己升迁的敲门砖,送给当朝权贵。可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离任时也没拿一方砚台回家。1973年,合肥清理包拯墓时,在包拯及其子孙墓中仅发现一方普通砚台而无端砚,也足证史载之确。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入京历任殿中丞、监察御史里行、监察御史。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受命为契丹正旦使,出使辽朝。这三年间,包拯针对时弊 上疏50余次,涉及按纷、议兵、择官、宽恤等,特别是关于税收和边防的积极意见,强调“民为国本”,减轻灾区负担,安定边疆局势。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包拯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当时江准地区受灾严重,可地方官员不但隐瞒灾情,反而还逼迫百姓交粮卖米。包拯了解情况后,立即上疏皇帝废除苛政,帮助千万百姓度过了难关,江准百姓感恩戴德,后人还将此事改编成戏剧《陈州放粮》。
嘉祐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府尹,可几个月之后,京城连降暴雨,惠民河道出现了堵塞,洪水直淹京城。当时包拯一面组织军民抗洪抢险,一面调查惠明河泛滥成灾的原因,乃“中官世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如拆除这些违章建筑,肯定会对罪一大批权贵,但包拯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遂毅然下令,将所有跨河修建的楼台、花园、水榭全部拆毁,并上奏朝廷,严惩反抗或故意拖延拆除违章建筑的权贵。这一壮举,大得民心,虽然包公在开封任职只有一年半时间,人们却记住了他的光辉形象。
<四> 弹劾权贵
包拯出仕的26年里,升迁次数高达25次,历任龙图阁直学士、江宁知府、权知开封府尹、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以为人忠孝至诚,为政清廉公正,执法刚正不阿为朝廷和百姓称道。嘉祐年间,包拯与宰相富弼、翰林学士欧阳修,太学胡瑗誉为“皆天下之望”“北宋嘉祐四真”,特别是包拯做监察官铁面无私,刚直不阿,除暴安良,极孚人望,是当之无愧的“真中丞”。

作为北宋最强谏臣,包拯几乎一生都在弹劾别人。他监察严格,不畏权贵,弹劾了贩卖私盐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监守自盗的仁宗亲信太监阎士良、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佑等。据统计,在他的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多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七弹脏官王逵和和五弹宋仁宗的老丈人张尧佐。
王逵曾屡任转运使,盘剥百姓钱物,激起民变后,又派兵捕捉,滥用酷刑,惨遭杀害者不计其数,民愤极大。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关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睐,故有恃无恐。为将王逵绳之以法,包拯连续七次上章弹劾,最后一次更直接指责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朝廷终于罢免了王逵。
皇亲国戚张尧佐的侄女在宫内当贵妃,凭从小哺养过张贵妃这层关系,他竟同时担任了三司使等好几个重要官职。三司使是主管全国财政赋税的官员,包拯认为按照张尧佐的才能,不适宜担任三司使,更不适宜同时担任几个重要官职。于是,他连写五道奏疏,弹劾这个既有后台、又有权势的大人物。在包拯的再三反对下,宋仁宗终于免去了张尧佐的两个官职。

因为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敢于弹劾权幸,他因此得了“包弹”的外号。东京多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素以难以治理著称,而包拯立朝刚毅,执法严格,凡以私人关系请托者,一概拒绝,因而将东京治理得令行禁止。包公“威名震动都下”,“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十三日,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溘然长逝,终年64岁。仁宗亲临吊唁,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3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于肇庆(古称端州),扬名于开封,一生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所到之处均有建树,是一千多年来老百姓心目中旷世清官和青天,也是后人的榜样。
包公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寄托着人民的敬仰与赞颂,历久而弥新;包公精神,已升华为公理与正义的化身、文化交流的纽带,必将千年流传、熠熠生辉,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