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石县,是由前清独石口抚民同知厅演变而来,且县政府驻地在独石口城故名。民国五年议定迁治,计划由独石口迁到沽源,地址即今沽源县小河子村。沽源,顾名思义,沽河之源。沽河,战国时称湖灌水[2]。秦汉称沽水;三国、魏、晋、北朝、隋称沽河;唐代称潞水;辽代称白屿河;金代,上游称沽河,下游称溆水;元代,上游称沽河,下游称白河;明代,云州以上称独石水,云州以下称龙门川;清明以来至今称白河。


白河源于小河子乡达连图沟村北约1公里,一道东西向的自然堤坝与一道南北向的山岭之间有一处豁口,山岭西麓石崖下,数眼清澈甘冽的泉水自石缝间汩汩而出,汇一小潭,溢而南流,这里即白河的上源,因水源在这道自然堤坝东头,故名堤头河;因其源头地处大蓝土禄沟(今名达连图沟)内,又名大蓝土禄河,源头东侧南北向山岭即《水经注》卷十四所记丹花岭,又名狗牙山。

从白河源头起,河谷左侧(东侧)的达连图沟、大东沟、水泉沟、喇嘛洞沟和河谷右侧(西侧)的红旗滩、小蒜沟、老虎沟、长盛沟八条沟川,均有水源,丰年雨水季节,水量很足,可直接汇入白河。所以,白河上源是由八沟之水汇流成河。南流,九龙泉注入。又南,在独石口城西南二里许的孤石[5]西北侧,与东北而来的盘道沟河相汇,继续南流。

盘道沟河,即《水经注》所记的大谷溪、《口北三厅志》所记的大砦沟河,其源头位于明长城北侧,冰山梁东麓半山腰,乱泉奔涌,径流石下,扼山腰汇于一泓。水流顺山势而下,隐入茂密的灌木间,时而径流地表草丛,时而潜入地下石窠。先北流,转西,过东栅子口,西南流,经独石口城东,于独石城西南二里许,与干流相会而南流。

因此,沽源县名的由来,与当时的县政府驻地独石口城相对于白河(沽水)的干流、支流及其源头的位置有关:准确地说,因县政府驻地独石口城左依沽水支流,右傍沽水干流,北近沽水其源而名。简要地说,就是依沽水而近其源,即沽水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