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地处鲁东南鲁苏交界处,山水相依,近海临港,是临沂市的“东大门”,是临沂市发展临港经济的“主战场”。莒南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中国领军智慧县级城市、山东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山东省双拥模范县、山东省文明县、山东省绿化模范县、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山东省食品安全先进县、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历史沿革
莒南地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原始社会时期的莒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并不断发展。商朝为姑幕侯国,周封莒子之国,秦后莒曾为郡、州、县。《中国史稿》载:“伯益(助禹治水有功的莒部落首领)是较早期地融入华夏的夷人分支,传说伯益后裔有徐氏、郯氏、莒氏……。”至于“莒”为名,由来久之。《说文解字》云:“齐谓芋为莒。”“所为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因当地盛产莒(芋),当地人喜食莒(芋),故以莒为部落名。这便是“莒”名的来历。
夏朝(约公元前21至16世纪)为莒部落。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称姑幕侯国。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称莒国。
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前256年)先为莒国,后为莒邑。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称莒县,属琅琊郡。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属兖州刺史部城阳国。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称莒县,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
三国魏(公元220年至265年)称莒县,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公元265年至317年)称莒县,属青州城阳郡。
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至420年)称莒县,属东莞郡。
北魏(公元386年至534年)称莒县,属南青州东莞郡。
北齐(公元550年至577年)称莒县,属南青州义塘郡。
北周(公元557年至581年)称莒县,北周灭北齐后,改南青州为莒州。
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称莒县,属琅琊郡。
唐五代(公元618年至960年)称莒县,属河南道密州。
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称莒县,属京东东路密州。
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称莒州,属山东东路莒州。
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称莒县,属益都路莒州。
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称莒州,属山东布政司青州府。
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称莒州,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
1912年(民国建立)至1940年。属山东省岱南道,四年改隶济宁道;十四年裁济宁道,置琅琊道;十七年直隶山东省政府。1941年1月,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时,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和中共山东分局第五地委。1941年8月至1949年6月,隶属鲁中南第六专署。1949年7月至12月属滨海专署。1950年1月至1953年7月,属沂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3年8月以后,属临沂专员公署(后为临沂行政公署)。1968年3月,隶属于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隶属于临沂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临沂地区改地级临沂市,仍属之。
行政区划
1941年1月1日,析原莒县南部九、十两区和七、八两区部分地域建莒南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建县后,区划调整为汀水、大店、路镇、洙边、·山、壮岗、坪上7个区,区下设乡。
1942年1月,撤销原区、乡编制,并建立行政村。全县设18个区和2个镇。18个区为汀水、许口、宣文(汀水区代管)、沟头、良店、仕沟、陡山、·山、埠南、洙边、·山、柳沟、壮岗、辛店、筵宾、团林、址坊、相邸,2个镇为十字路和大店,其中宣文区于当年夏季撤销,所属村庄分别并入汀水和仕沟两区。
1942年9月,沭河以西的汀水、许口两区划属莒临边办事处,莒中县的坡子、涝坡划入莒南县,这时莒南县的区划调整为12个区:路镇、涝坡、陡山、大店、沟头、筵宾、·山、洙边、壮岗、团林、薛庆、址坊。
1942年5月,团林区划属日照县。是年9月复划归莒南县。1943年5月,薛庆、址坊两区划属日照县。
1945年2月,壮岗、团林两区80余村庄划属卢山县。
1945年9月,卢山、莒临、沭水3县撤销,原分属3县的团林、壮岗、汀水、许口、板泉、新建、兴云等7个区划属莒南县。日照县的薛庆、址坊两区又划归莒南县。这时莒南县辖17个区和2个镇。
1947年7月,全县区划调整为10区60乡。
1949年3月,将全县60个乡改划为164个小乡(包括路镇、坪上、大店、板泉4个区辖镇)。
1950年11月30日,全县10个区改按序号称,路镇、涝坡、大店、汀水、岭泉、板泉、洙边、桑庄、坪上、壮岗依次改为一至十区。
1952年2月,第九区北部增划为第十一区,第二区北部增划为第十二区,第六区东南部和第七区西部增划为第十三区,全县共13个区,区领乡,共163个乡。
1955年9月30日,区名改用区政府驻地名称,唯一区、四区、八区、十二区、十三区分别称为路镇区、汀水区、桑庄区、薛庆区和三义区,十字路镇划为直辖镇。此时全县13个区,1个直辖镇。
1956年3月,临沭县撤销,其青云、夏庄、蛟龙、玉山四区划属莒南县,此时全县17个区,1个直辖镇。
1958年1月,区、镇制撤销,全县设置23乡。8月初,撤销周庄乡、道口乡和朱芦乡,其所属村庄分别并入夏庄乡、岭泉乡和坪上乡,这时全县共20个乡。
1958年8月23日,撤乡建立20处人民公社。11月成立莒南人民公社,原20处人民公社改为莒南人民公社的20个生产管理区:路镇、大店、涝坡、筵宾、石莲子、岭泉、板泉、相沟、洙边、坊前、相邸、坪上、壮岗、团林、文疃、韩村、朱仓、白旄、夏庄、蛟龙。12月,莒南人民公社撤销,20处管理区恢复为人民公社。
1959年3月,路镇人民公社改称石泉湖人民公社(1960年3月又改称路镇人民公社),9月,大山人民公社南部增划为坪上人民公社。
1961年8月,临沭县建置恢复,韩村、白旄、朱仓、夏庄、蛟龙5公社和40个管理区划归临沭县,莒南县存16处人民公社、128个管理区。
1963年1月,16处人民公社改称区,管理区改称人民公社。1971年4月22日,区复称人民公社,128处人民公社仍称管理区。1981年10月26日,许口人民公社改称石莲子人民公社。12月26日,路镇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十字路镇。
1984年4月,撤销16处人民公社,置21乡、4镇,辖934个行政村(987个自然村)。
1985年5月,文疃乡、壮岗乡、小官庄乡、狮子口乡分别改称文疃镇、壮岗镇、王家沟乡、陡山乡。
1993年全县辖19乡、6镇,935个行政村(994个自然村)。
1996年8月12日,撤销筵宾乡、团林乡、岭泉乡,设立筵宾镇、团林镇、岭泉镇。
1996年12月25日,撤销石莲子乡,设立石莲子镇(鲁政函民字[1996]56号)。
1998年4月13日,撤销涝坡乡,设立涝坡镇。
2001年,莒南县由17个镇、8个乡调整为16个镇、2个乡。
2004年底,相沟乡在全乡开展村庄合并试点工作,将张家三义口、杨家三义口等6个行政村合并成三义社区。
2006年3月,设立莒南县经济开发区。
2009年7月,设立临沂临港产业区党工委、管委会,辖坪上、壮岗、团林、朱芦四个镇。
2009年9月21日,撤销莒南县十字路镇设立十字路街道办事处。2010年10月,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临港经济开发区”。
2011年8月5日,撤销汀水镇,将其原行政区域并入石莲子镇。撤销相邸镇,将其原行政区域并入坊前镇。同年9月19日,撤销莒南县道口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道口镇。2013年12月31日,撤销莒南县相沟乡,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相沟镇。
2019年12月20日,临沂临港产业区党工委、管委会辖坪上、壮岗、团林、朱芦四个镇回归莒南县管辖。
2021年3月,莒南县共辖1个街道、15个镇,共计272个行政村(社区)、918自然村。

莒南影像












